华体会hth首页

典型选树 从乡村医生到幸福院院长刘庆民46年初心不改

发布时间:2025-02-28 作者: 华体会hth首页

  “饺子出锅咯!”午餐时分,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隈泉幸福院的食堂内,老人们围桌而坐,饭菜的热气蒸腾而上,满屋氤氲着幸福的气息。

  63岁的刘庆民是这家幸福院的发起人。人生的前几十年,刘庆民是附近8个山村唯一的村医,是当地人心中的健康守护者。他曾因手里的1880张欠条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,并在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
  退休后,儿子刘壮壮接班成为乡村医生,刘庆民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探索农村养老问题上。2022年,他以村卫生室为依托,筹资建设了隈泉幸福院。刘庆民说,希望能够通过他打造的隈泉幸福院,探索出一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农村养老模式,让慢慢的变多的老人拥有幸福安康的晚年。

  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位于老寨山山脚下,村庄远近有二十几座山头,山头虽不高,却隔绝了外界的繁华和喧嚣。2月底,气温开始缓慢爬升,但驾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间,还是可以感觉到丝丝寒意。

  群山环抱下,隈泉幸福院两排灰白相间的平房虽不起眼,但医务室、康复室、食堂、卧室、洗澡间一应俱全。这里的10余间周转房,可容纳20名孤寡老人居住生活。而幸福院中间的部分空地,被开辟成了小菜园,时下正种着当季的蔬菜。

  “当天是一周一次的‘水饺日’,中午咱就吃胡萝卜馅的水饺!”说话的间隙,刘庆民挽起袖口,俯身在菜园里将五六个胡萝卜连根带泥拔出来。妻子包现云作为幸福院的“后勤”,一早就钻进了厨房,忙着和面、备菜。而入住的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,也会来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  73岁的老人王均梅一边洗着胡萝卜,一边说起在幸福院的幸福生活。入住两年多,王均梅在幸福院的吃住医全部免费。“以前哪享过这种福啊,每天早上睁开眼就有热汤饭,晚上睡觉被窝里也是暖烘烘的,屋里电视机、空调、卫生间要啥有啥,就连生病也有刘老弟来看病、开药,你说咱还能有啥发愁的!”王均梅笑呵呵地说。

  “建幸福院的初衷,就为了给孤寡残疾老人一个家。”刘庆民说,年轻时他因病住院,发现邻床老人无儿无女、缺人照看,很是可怜。从那以后,他心里就种下了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火种。直到2022年6月,在省市县财政支持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,他又拿出攒了多年的积蓄,一座以村卫生室为依托的隈泉幸福院在村北头建成。梦想终于照进现实。

  现如今,刘庆民在幸福院的办公室里又架起了一张床。“家里有老伴儿看着,卫生室有儿子盯着。幸福院里的老人需要我照顾,我就住在这儿。”

  “高中毕业后,先回村当了两年教师。每月9块钱工资外加5分的工分,既能养家糊口,又颇受人尊重。”可突发的一件事改变了刘庆民安于现状的想法,更影响了他的一生。

  1978年的一个夏天,村里一位孕妇在干农活时不慎大出血,十里八村没有一名医生,孕妇的家人用架子抬着送往30里外的县城医院,只走到一半路,孕妇不幸去世,孩子也没能保住。时隔多年,刘庆民谈及此事仍旧唏嘘不已:山里人怎么样提高生命的质量?

  这件事发生不久,17岁的刘庆民就告知学校自己不教学了,要学医。他先后师从两位乡医,学会常见病的诊断及用药知识。1979年,刘庆民在隈泉村开办了第一家乡村卫生室,这也成为隈泉庄村及附近8个村庄唯一的一所医疗机构。

  “从医的初衷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治病救人。”从卫生室开张那天起,刘庆民就立了一个规矩,也是他给村民的承诺。这个规矩和承诺被刘庆民写在了卫生室门上:先治病后付钱,有钱没钱都给看,24小时随时出诊。

  山里的老人多,老病号也多。为了方便群众,刘庆民总是上门给人治病,为此骑坏6辆自行车、8辆摩托车,长年看病从不提钱,40多年下来,光欠条就是2000多张,其中最早的一张是1979年的,总数目加起来大概有十多万元。

  年轻时,刘庆民也曾有过动摇,尤其是有一次晚上出诊,骑着摩托出去,摔倒了,腿也受了伤,心里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。在地上坐了一会,把摩托扶了起来,“这个是我的责任。”他自言自语道。

  刹那间的动摇被更坚定的信念击败后,刘庆民看到村民康复后的笑脸,不再觉得他的回报甚微,“我们这片(村庄)本来就偏僻,乡亲们遇上紧急状况只能求助于我。这些年,我和乡亲们的感情越来越深,他们要我,我也离不开他们。”

  2022年,同样学医的儿子刘壮壮和儿媳席丽华“接棒”卫生室,担起了附近村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责任。“先治病后付钱”的规矩和承诺也一并传承,至今依旧有效。

  2014年4月,《齐鲁晚报》首发了题为《乡医刘庆民的1880张欠条》的报道,迅速引起广泛关注。刘庆民记得,当时省领导看到报道后,作出向他学习的批示。

  此后,迎接刘庆民的是接连不断的媒体采访和全省各地的宣讲。他先后获得“感动济宁”十佳人物、“山东省卫生计生系统服务标兵”、山东省“最美乡村医生”“山东好人”“山东十大凡人善举”等荣誉称号。2015年,刘庆民被授予“全国医德楷模”称号。2018年3月,他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
  “责任重大,使命光荣。”刘庆民感慨。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前,他主要关心的是村民的健康,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后,他关心的范围由隈泉村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。

  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期间,刘庆民一共提出87条建议,最多的就是有关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和赡养问题。

  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,刘庆民提交了《关于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建议》。建议在全社会营造了关爱老人、孝敬父母的良好氛围;对子女以很多理由不履行赡养义务,霸占父母的补助金、养老金等行为,采取法治教育、司法督促、联合调解、信用惩戒等方法予以纠正;对于特困老人、失能失智老人、高龄独居者等老年群体数量较多等情况,应该依据农村实际,逐步优化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,逐步提升农村养老的保障功能。有关部门对此格外的重视,于2021年8月给予刘庆民书面答复,并表示会促进研究制定农村老人赡养有关措施。山东省民政厅出台关心关爱老人“周转房+幸福院”政策,明确建设村级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将给予一定政策补贴。

  相关部门的积极反馈极大地鼓励了刘庆民。2021年,他在村里承包了一块土地,开始筹建隈泉幸福院,以此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新模式。

  2022年8月,隈泉幸福院真正开始运作。对于刘庆民来说,是实现了一个小目标,这里不仅为孤寡老人提供了温暖的家,更是他心中那份执着与信念的具象化。

  周一“健康日”、周三“蒸大包”、周六“水饺日”、周日“心理咨询日”……刘庆民始终将老人的需求放在首位,从物质到精神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。老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,他们能够在明亮的会议室里看电视听音乐,也可以在小广场上健身。这些细致入微的生活安排,不仅为老人们带来了健康与快乐,也让隈泉幸福院变得更温馨。

  如今,隈泉幸福院运营两年多,一切看似正在向好发展,可刘庆民却犯了愁,“运营上遇到了一些困难,主要是欠缺补贴。”

  当初建设隈泉幸福院时,花费了110多万,“除了政府拨的90万,剩余的钱是我东拼西凑借来的。”幸福院开始运作后,入住的老人吃住全部免费,除了偶尔的社会捐赠外,大部分的费用都由刘庆民个人来出,“我的工资,我获得各项荣誉的奖金,加起来每月有七八千块钱,但幸福院每月的基本生活费、电费、护理费等大项加起来开支就达1万以上了。”

  最近,刘庆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,如果下一步没有资助,他打算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,对新入住的老人考虑分层收费,“像食宿、基础医疗这种基础服务依旧免费,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康复护理等增值服务上进行适当性收费。国家每个月都会给老人发放养老金,让他们拿出一部分钱,在这个幸福院里安生养老。”

  而他的最终目标,是要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运作幸福院,探索出一套集医养、康养、文养于一体的“幸福院+周转房”农村养老模式。

上一篇:包办八项大奖恒洁闪烁我国数智营销峰会

下一篇:聚力开展村庄富民工业!2025年济南将扶持400个以上村庄开展联村共富工业